柒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末 > 第三百四十七章 继续扩军

第三百四十七章 继续扩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包围是指在人类发明了攻城机器后,进攻一座城镇或一个碉堡时应用的战术,进攻方会先将城镇包围住,之后要求城内的守军投降。

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包围城镇的一方就会在城镇周围建造临时碉堡。以阻止守军突围或外部援军与守军会合,之后进攻方就会在守军的武器射程之外开始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然后他们就会向城镇的方向再挖掘一个壕沟,这个壕沟为锯齿形,这样里面的士兵就不会被守军火力所伤害,它还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守军的有利地点。

当这个壕沟深入到敌军火力射程之内时,进攻方就会再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这个壕沟具有火力点,必要时在炮火的掩护下,这个过程会被不断重复。直到进攻方的武器进到能准确地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为止。

为了使部队和援军接近到能够安全地通过缺口进入城内的距离,进攻方会挖掘许多锯齿形的壕沟,并由许多与城墙平行的壕沟来保护并隐藏士兵。

这个过程中,进攻方每次都会在一个步骤完成之后要求守军投降。如果在进攻方的第一波攻击中有许多士兵通过了缺口的话,守军就只有死路一条。

维新政府军队的战壕其实有很多是学的对面执政政府军队的,在对峙战争进行到中期的时候,维新政府已经完成了国内预备役总动员以及主力部队回防的军事部署,在兵力上完爆只有两个是不足五万人的执政政府军队。

在这期间,维新政府军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对执政政府的战线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过好在执政政府军队在战壕战训练的时候得到过熟悉一战的徐卫的指点,不仅将战壕挖的交错纵横、犬牙参差,还在第一条战壕群后挖掘了第二条战壕群。

在第三师和第四师没有完成支援的这段时间内,维新政府的军队曾一度攻破执政政府的第一条战壕群,先锋部队已经接近第二条战壕群的第一条防线,不过却因为进攻距离太远,军队重火力无法有效支援而被已经在第二条战壕群部署好防线的执政政府军队击退。

执政政府军队在与维新政府军队对峙之初就开始在两条战壕群内建立永久和半永久工事,这些工事都是面对维新政府战线防线建设的,纵然维新政府军队占领了执政政府军队的第一条防线,面对这种只能防御一侧的工事依然无能为力,随后被赶来支援的第三师和第四师联手赶出了第一条战壕群。

维新政府军队在这场短暂而又急促的攻防战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过这些代价并不是没有任何收获,他们在执政政府放弃的第一条战壕群内见识到了最新的战壕挖掘和使用以及部署方式,于是他们便模仿这种战壕的挖掘和使用,将自己防线的战壕也完成了犬牙交错,最主要的是战壕内碉堡纵横,防不胜防。

人类在战争出现不久以后就学会了建造碉堡,但是那时的军队规模过小,武器射程也很近,因此他们能守住的也只是较短的防线或孤立的一点,即使如中国的长城和英国的哈德良长城般有一些极长的防线作为例外。但是它们还是无法彻底阻止敌人跨过边境,而只能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

尽管碉堡战术和火力在最近的一千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装备了长弓、枪口装填式滑膛枪,还是火炮的军队。都需要大量士兵来防卫一座碉堡,部队规模太小的话其火力是不够的。

堑壕战中用到的大部分军事技术都已经在包围战术中出现了很多年,当两支军队在一个不熟悉的战场作战时,包围战术就会被采用以应用这些技术。

恺撒在高卢战记一书中描述了阿莱西亚之战中古罗马是如何在阿莱西亚城周边建造了两堵巨大的墙,内墙长为十英里。里面是韦森盖托里克斯的部队,而外墙则阻止了援军与他们会合,罗马军队控制着内墙和外墙之间的部分,被包围了的高卢人在饥荒蔓延开来之后投降了,而他们的援军就在外墙之外却无法进来。

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也记录了一次相似但却是失败的围困,即雅典人对锡拉库萨的包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