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庄子的故事 > 第5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二)

第5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回归话题。

孔子的学生常季见王骀是一个残疾人,而且好像还没有什么真本事。文中介绍说王骀是一个“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世”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心里不解,就问孔子是什么原因。然后!孔子就解释给常季听,说!王骀他看破了“死生”。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说的这一段话,有无数解读者无法正确解读。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

没有读懂老庄哲学中的道,他们就无法读懂道家对死生的理解。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讲德,可以说是层层梯进的。现在!我们来具体解读一下。

第一个故事是讲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受了刖刑,只有一只脚。不要小看这个人,在鲁国,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一样多。“中分鲁”,两人把鲁国的生源“中分”了。

当然!王骀这个人是庄子文学虚拟出来的,不是真的。

读庄子《德充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主角人物都是残疾人。

庄子为什么要拿残疾人开涮呢?

其实不是!他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残疾人与健全人之区分,而是要以人与物之区分。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他们都是人,在道面前,在万物面前,人就是其中的一个物种。是要我们站在道的认知高度上来看待人,而不是站在人的范畴上来看待人。

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我们的目光才会远大!才不至于沉溺于“人”世间,看不清人的本质。

还有!在《德充符》里,庄子所列举例子中的衬托人物,都是名人。不是孔子就是子产,或者是鲁哀公,或者是老子或者是谁。

庄子是拿这些人来作衬托,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特别是那么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和学术奸细,还有那些喜欢崇拜、喜欢神化所崇拜的人物的人,当他们看到你的文章中有辱他们崇拜的人物或者是某个名人时,就会认真地读下去,甚至是很气愤。这样!就能达到庄子想要表达的效果,就能顺利地把他想要告诉世人的话传达出去(原来!庄子是个标题党。呵呵!)。

在《庄子》一书中,这样地事例很多。有些人物是虚拟出来的,有些故事是真真假假的,目的都是一样地,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达到他想要表态的效果。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